“平安过冬”看这里 市卫健委为市民送上冬季疾病防控与健康养生指南
来源:沈阳日报
日期:2025年11月06日
11月5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冬季疾病预防与健康养生”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中医院的5位专家结合沈阳冬季气候特点,围绕疾病防控、心脑血管保护、中医养生三大核心议题展开解读,为市民送上“平安过冬”健康指南。
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
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传染病防制部副部长、主任医师齐英介绍,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日常防控需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积极主动接种疫苗,尤其是免疫力较弱人群应根据疫苗指引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
冬季多种慢性病发病风险也增加。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健康体重,需要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相结合,保持吃动平衡,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养生保健
注重起居、膳食运动养阳气
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部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涵介绍,从立冬开始的三个月,正是收藏阳气、保养精神的好时机。
起居方面。冬季养生应当注意保养阳气,应早睡晚起,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以免过寒伤阳。老人尤其要注意保暖,以免发生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
膳食方面。冬季北方室内干燥,适合食用柚子、莲藕、荸荠、甘蔗、白梨、白萝卜等清润之品,以制燥热之性。此外,冬季可以适当食用豆制品,豆浆、豆汁都是不错的补充蛋白质的食品。
运动方面。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骨关节病患者有专科运动指南,在日常身体活动水平之上增加活动量时应咨询医生寻求专业建议。冬季心脑血管负担较重,如果运动中出现气短、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严控基础病规避风险因素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沈阳市脑病研究所副所长李新介绍,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医院神经科系每年冬季接诊的脑血管急症患者中,脑出血患者占比达40%以上,多数患者因忽视冬季防控细节导致病情突发。
如何预防?首先是严控基础疾病,这是预防核心。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首要诱因,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将数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切忌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指标。
其次要规避冬季特有风险因素。保暖方面需重点防护头部、颈部等关键部位。饮食上坚持低盐低脂原则,多吃芹菜、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
呼吸道疾病防治
对症治疗把握黄金时间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郭洋介绍,天气转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如何及早发现疾病做好预防尤为重要。近期的临床数据显示,甲型H3N2毒株占比较高。
感染流感后,应对症治疗,把握黄金时间。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5岁以上适用),可缩短病程并降低重症风险。若出现持续高热超3天、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冬季中医养生
“防燥防寒”为核心
沈阳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梁晨介绍,立冬节气后,很多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如果这时再受风寒,易导致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所以冬季养生特点应注意防燥、防寒。冬季天气干燥,应当多喝白开水,不宜喝饮料。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冬季运动应选择动作舒缓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散步、慢跑等,以身体微热,尚未大汗为度。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